拾級而上,大約登了一百六十多個臺階,到達了汝南天中山文化園山頂,俯視山下:林木郁郁蔥蔥,湖水清澈蕩漾;放眼遠眺:九曲汝河環城而流,亭臺水榭倒影迤邐。突然,在山頂鑲嵌有“天中山”三個大字高聳的圭表上空,出現了一道彩虹,赤橙黃綠青藍紫,熠熠生輝。隨著一陣清風吹拂,又送來隱約的歌聲,細細聽辨,像新編的孔子“禮樂”歌舞。循聲而去,我被一團祥云托上了晴空……
從夢中醒來,暗自高興。聽老人說,夢境中出現彩虹,是祥瑞之兆。“禮樂”歌舞又是怎么回事?哦,想起來了,原來是看了山東孔子禮儀文化學校校長、國家高級禮儀講師金輝來駐馬店學校進行“公益巡講中原行”的一則報道,激活了思維興奮點的緣故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“收獲”讓創作靈感頓時油然而生。
披衣起床,打開電腦。面對鍵盤——彩虹、禮樂的夢想與沖動,讓我構建了古代與當今、過往與現實思維的二元空間……
(一)
明,汝南郡。
坐落在郡城(今汝南)北汝水之陽的天中山書院,彩旗環繞,師生欣躍。這里正在進行著肅穆莊嚴的府學祭孔“禮樂”活動。
一執事生員主持“禮樂”儀式,開場白譯成現代語言是“至圣先師孔老夫子魯國人臣,據今一千八百余年。幸逢國家修文重教,褒獎國學經典,祭祀以天子禮樂……一郡一邑,必依學府為教育基地”(《重修汝寧府志》藝文·府學置祭器記)的定禮樂、以培養賢能達才的賀詞。
只見“禮樂”活動現場——
“籩豆輝煌,簠簋有光”(引自同上)。參與祭祀的郡吏群僚、學府師生,面對擺放有序的禮器,肅然起敬。
“塤篪琴瑟、鐘磬鼗鼓”(引自同上)。準備演出的八音樂工、獻舞隊員,列隊于禮器兩側,靜待出場。
寫到這里,需要做一點禮器常識性的普及說明。
籩:竹制油漆的古代禮器,盛果脯用。豆:木制油漆的古代禮器,盛醬類食品用。簠:方型的青銅古代食器。 簋:圓型的陶制古代食器。
所謂“八音”,亦指金(鐘、镈)、石(磬)、絲(琴、瑟)、竹(簫、篪)、匏(笙、竽)、土(塤、缶)、革(鼗、鼓)、木(柷、敔)八音十九種樂器之多。這種樂器配置,從宮廷到地方只是大同小異而已。
歷史是歲月的積淀,也是歲月的傳承。古代先賢通過制禮作樂,形成了規范的禮樂制度,并在實踐中被推廣為道德倫理的禮樂教化,從府學教育入手,用以維護社會秩序和人倫和諧,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。
八音齊鳴,聲韻鏗鏘。
主持人開場白后,陳演活動開始。
“一、迎神。二、初獻。三、亞獻。四、終獻。五、送神。六、徹饌。”儀式在樂、歌、六佾舞(三十六人的方陣編排)中有條不紊地進行完畢。
此時,人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主祭臺上。一個面龐清癯、腰板堅挺的官員,正在用袍袖輕輕拭擦著淚眼。同僚、師生們都用注目禮向他表示著由衷的敬意。
是他,“舉百年之廢墜”的域情狀況,重創府學祭器;
是他,“閱四月余”親臨木工、漆工、金工現場督辦禮器的制作;
是他,重創府學祭器的支出“費皆出于官,不以煩民”的清廉,完成了不擾民的民本宗旨;
是他,“敬者禮之本,器者敬之彰,嚴其器所以存乎禮也”的吶喊,呼喚著道德良知的回歸,并認真地實踐著從學府里孩子們心靈里抓起。
這個“他”,志書的記載是——
明朝,天順甲申進士。成化十年,以南京刑部郎就任汝寧知府的錢鉞,字大用。
“大用”矣!必求大用之道。實踐“禮”的內涵,張揚“樂”的意蘊,包容的是修身與秩序的訴求,灌輸的是中正和諧的理念。這大用之道——“禮、樂”入腦入心,是一種“圣火”的崇高精神傳遞,憑借“圣火”的光束,照亮內心的舞臺,以成就人生的輝煌舞蹈。我琢磨著,明代的錢大用一定是懷揣著這個美好的夢想在生活。
夢想,終于在他任職的第五個年頭實現了。
請記住這個重要的年份。明成化十四年(1478年),陳演于天中書院的盛大禮樂活動,是汝南郡(今汝南)學府“禮樂”活動的肇始。
這又是一段很值得紀念的日子。就在錢鉞赴汝寧任職期間,英宗六子,崇簡王朱見澤就藩汝寧,并于苧麻鎮建莊,莊成,名為駐馬店,相繼隸屬于汝南郡、汝寧府、蔡州等政區。隨著時光隧道的延綿,天中文脈、禮樂的輻射,數百年后,這個叫起來不怎么好聽的駐馬店小鎮,竟又成了集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為中心的一座現代化新城,謂之“天中”,聳立于高鐵沿線。這是歷史的必然嗎?
如果是,那就是一種地域音樂文化符號成功的對接與傳承。有人不信,我信。一個音樂文化崇拜者,知道華夏先民(當然包括我們天中人)是踩著《禮樂》的歌唱節拍,一路從原始走向文明的。
(二)
走進現代化的學校演出大廳,醒目的“魅力校園 和諧天中——教育專場文藝演出”橫幅, 首先給我一種暖暖的感覺。
木板琴演奏著歡快、流暢的旋律。
演出在“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” 的童聲合唱中拉開了序幕。身著唐裝的孩子們,肩背書包、姿勢端正地坐在特制的道具椅上,先是隨著音樂節奏做捧書、翻頁、抬頭思考、舉手提問的一系列動作,繼而游走道具椅,進行整齊劃一排列組合。隨著隊列組合的完成,《千字文》朗誦如玉珠落盤似的灌進耳膜——靚、清、甜、脆、美——配以木板琴叮咚泉水般的音符律動,詩情畫意、賞心悅目。
整場演出分六個板塊:“仁、禮、忠、信、孝、和。”通過朗誦、小合唱、歌伴舞的形式,把國學的一些基本知識、倫理觀念呈現給舞臺下的小觀眾們。節目編排盡管有點粗糙、不盡完美,但它卻體現了一種積極的文化追求。我相信這樣的節目,對臺下小觀眾們人生觀的建構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。
寫到此時,晚會化妝室里,閃著一對亮亮的丹鳳眼女孩,馬上浮現眼前。編導老師演出前告訴我,她是畢業班學生,聰明且有舞蹈天賦。小學三年級時,她穿著媽媽親手縫制的玫瑰紅唐裝上學,面對飛馳而來的轎車,是母親用生命的代價拯救了女兒的危機。演出中我注意到,由她主演的雙人舞《游子吟》很有靈氣。隨著玫瑰紅色裙裾的飄曳、母愛主題音樂展現,“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”那平和、淳樸的深情旋律,像柔柔溪水潺潺流出。舞中女主人公“游子衣”、“密密縫”婆娑起舞的肢體語言,充滿愛撫與慈祥。當音樂像一股飛瀑般激情跌落在“意恐遲遲歸”的下旋中戛然而止,女孩像一尊莊嚴的女神,珠淚瑩瑩立于臺中時,全場剎那間出奇的寂靜。數秒鐘后,掌聲爆發。
我明白,這是音樂直逼人心的魅力,這是母愛力量的震撼。
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音樂文化。傳統的禮樂文化,在當今以新的表現形式、多元化進入我們的生活?粗鴰熒鷤兗兦檠莩,我的直感是發現美往往和享受美同時存在,但消極過度娛樂、沉湎娛樂傾向也馬上涌堵心頭;鸺t一時的“我愛你,就像老鼠愛大米”歌曲,曾一度在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里流行。說實話,我心里難受!近年來,指忠厚為迂腐、飾機巧為賢能的心態也大有市場。你聽,什么是愛情?騙唄!什么是溫柔?賤唄!什么是藝術?脫唄!各種網絡語言和此類的所謂“愛情”歌曲混入校園,走進社區甚至辦公室,“禮”何在?
“禮”是什么?是做人的道理,亦該做什么,不該做什么,應該怎么做。一言以蔽之,是素質教育。“禮”的彰顯,就是落實社會責任及道德倫理規范。“樂”的呈現,是以人們喜聞樂見的趣味審美方式,完成其文明積累及人文價值。因此,營造健康向上的“禮境”、“樂境”,亦大文化格局的生態環境,應是當代人們追求、堅守的精神高地。
古代學者說:“世上無仲尼,萬古如長夜。”誠然,這是從屬“禮樂”意識形態的一番立論,不無道理。我卻想接著說:“萬古如長夜,‘天中’啟明星。”記得這話是最近和一個學友的閑談話題。他問,是什么力量讓萬古長夜黑暗的啟明星在“天中”大地閃耀?”
中國“傳奇之都”的授牌儀式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。于是——
我們看到了開天辟地的盤古,手執巨斧,從泌水倒流的磨盤山踏著三弦鼓子曲的節拍,向“禮樂”祭祀的人群走來;
看到了煉石補天的女媧,腳踩祥云,從遂平千風寺后崎嶇山道上披著墜胡琴聲,向“禮樂”祭祀的人群走來;
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嫘祖,手托銀光閃閃的蠶衣,從西平蜘蛛山荒蠻的洞穴里迎著震天撼地的大銅器,向“禮樂”祭祀的人群走來;
看到了除惡斬魔的桓景,戎裝佩劍,從“重陽文化之鄉”的上蔡蘆崗和著哇哩哇啦“大佬悶”(嗩吶)的音響,向“禮樂”祭祀的人群走來。
還有“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敖言,能以胎教”的周文王之母太任,沖破封建枷鎖、忠于愛情的梁山伯與祝英臺,棠溪冶鐵鑄劍的干將莫邪等英靈,相繼聚集到天中一望無垠的廣袤原野上……
一粒種子孕育發芽結果,是它執著、神圣的夢想。一座城市承載禮樂文化,是其和諧、文明的圖騰。天中人以“禮”的祭祀緬懷先賢的人格品德;天中大地以“樂”的張揚恭迎先賢的精神回歸,坦坦蕩蕩摘取中國“傳奇之都”榮譽稱號,以充分的說服力完成了天中“禮樂”文化的地域自信。這種自信在廣場、田間、送文化下鄉的流動車上,演繹著、熱烈著、歡樂著、釋放著正能量,并以其電光石火般地匯聚,組成了天中大地的一支輝煌壯麗的交響樂隊,演奏著精彩動人的天地祥和樂章。
晨曦微露,清風透窗。
“禮樂”的古代與當今、過往與現實的話題,仍魂牽夢繞得我心緒難收……
今夜無眠。
因為夢想。
(責任編輯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