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云觀的傳說
時間:2016-09-12 17:59來源:駐馬店日報 作者:武皇瑄 點擊:
次
古代上蔡東洪一帶每年夏季洪河暴漲、洪水泛濫,兩岸人民民不聊生、生靈涂炭。每到雨季,南北通衝受阻,人們出行必須憑小船過河,經常出現船翻人亡事故。東洪鎮河南村老道士紀元慶看在眼里、急在心上,天天想著在東洪河架一座橋以造福萬代。于是,就多方考察
古代上蔡東洪一帶每年夏季洪河暴漲、洪水泛濫,兩岸人民民不聊生、生靈涂炭。每到雨季,南北通衝受阻,人們出行必須憑小船過河,經常出現船翻人亡事故。東洪鎮河南村老道士紀元慶看在眼里、急在心上,天天想著在東洪河架一座橋以造福萬代。于是,就多方考察論證,如果用木頭,容易被大水沖垮;用石頭建橋,上蔡附近沒山,到外地搬運石頭路途遙遠,又缺資金、缺技術,困難重重。但再大的困難也阻止不了老道士的修橋決心,他暗下決心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實現修橋的夢想。說干就干,他自己推著獨輪車到西山拉石頭,每天風餐露宿,渴了喝山泉水,餓了吃野果干糧,山路崎嶇難走,真是行路難,難于上青天,就這樣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不管天陰下雨,嚴寒酷暑他都堅持不懈。
此事傳到康熙皇帝那里,皇帝為他精誠所感動,即刻下令治理洪河并讓沿途的百姓共同幫忙搬運石頭,就是從西山(遂平縣嵖岈山)開始把石頭朝著東洪橋方向外翻,像接力棒一樣到誰地頭誰翻,翻慢了,滿地都是石頭,影響種莊稼。所以,大家爭先恐后把石頭往別人地里翻,不到兩個月,就把修橋的石頭全部運到東洪橋邊。當地的百姓群策群力,很快把一座宏偉的三孔紅色石拱橋修好了,為震水患,在橋墩下雕刻巨大的青石龍頭,龍頭朝西,仰首橫眉,龍尾朝東,盤曲東翹。說起來非常神奇,自從有青龍守護在橋下,東洪河南村一帶再沒發生過水患。每到雨季,不管水多大,漲到龍頭就不漲了,洪河水始終漫不過龍頭,從此東洪鎮附近成了魚米之鄉,每到春季該地春雨霏霏,楊柳夾岸,風帆卷舒,如海市蜃樓,如夢如幻,夜晚洪河里槳聲燈影,十里珠簾,分外熱鬧,遷客騷人紛至沓來,留下很多詩詞歌賦,如明代巡撫張九一《洪河泛舟》、馬蕙《洪河》,清代張沐《洪河春雨》等,此地成了遠近聞名休閑觀光的著名景點,被譽為古蔡八景之一,也是上蔡唯一可以停船歇息的碼頭。當時的船帆就像當兵的戈一樣槍桿林立(清代理學家張沐《洪河春雨》),周邊很多商人紛紛在此設店經商,岸上商鋪鱗次櫛比,商品琳瑯滿目,飯館茶市隨處可見,到處鶯歌燕舞,天鑒錢莊就興盛于此,輻射到周口、上蔡等地。
1937年,日本鬼子侵略中國,不久占領上蔡縣城。有一天,日本鬼子帶兵把東洪附近的老百姓都召集過來,讓他們拆橋。老百姓異口同聲拒絕,日本鬼子惱羞成怒,把老百姓往橋下龍頭上扔,連續往橋下扔34人,龍頭變成紅色但仍巋然不動。鬼子氣急敗壞發出狠話,如果你們還不下去拆橋就把老百姓通通扔到橋下。橋下青龍好像聽懂人話,頓時淚流滿面,突然粉身碎骨變成兩片紅云飛上藍天,頓時天昏地暗、飛沙走石。日本鬼子嚇得屁滾尿流,抱頭鼠竄。等日本鬼子逃跑后,云消霧散,洪河岸上的道觀變成紅色。于是,當地百姓就改名叫它紅云觀。其實,古代東洪鎮河南村有道觀三座,其中一座是用紅石頭堆砌而成,此觀香火旺盛,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十里八鄉的信男善女接踵而至,頂禮膜拜。
自民國十六年(1927年)起,縣政府拆毀廟宇,廟產歸公,紅云觀也深受其害,逐漸泯滅在戰爭和動亂的歲月里。
(責任編輯:admin) |
織夢二維碼生成器
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