駐馬店市情網

驛城區 | 確山縣 | 上蔡縣 | 遂平縣 | 西平縣 | 汝南縣 | 平輿縣 | 正陽縣 | 泌陽縣 | 新蔡縣
當前位置: 駐馬店市情網 > 市情 > 民俗故事 >

泌陽縣姓氏漫談

時間:2013-05-14 17:46來源:泌陽縣炎黃文化研究會 作者:孫德兵 王瑜庭 點擊:
泌陽現有98萬人,436個姓,散居于3810個自然村。各鄉鎮各姓氏民眾大雜居、小聚居,和睦相處,秩序井然,政治文明,文化繁榮,社會經濟發展。有長壽之鄉、國家級生態示范縣、國家級文明縣城等美譽。 一、來源 經對泌陽境內諸多姓氏淵源考究,泌陽姓氏俱系從外

    泌陽現有98萬人,436個姓,散居于3810個自然村。各鄉鎮各姓氏民眾大雜居、小聚居,和睦相處,秩序井然,政治文明,文化繁榮,社會經濟發展。有長壽之鄉、國家級生態示范縣、國家級文明縣城等美譽。
   
一、來源
    經對泌陽境內諸多姓氏淵源考究,泌陽姓氏俱系從外地遷入,這大體與泌陽地理環境有關。
    泌陽山明水秀,天無久旱,地無絕收,適宜人類居住。早在新石器時代,泌陽即有人類繁衍生息。春秋時屬楚,戰國末曾屬韓,到漢代,境內曾設比陽、舞陰二縣,可見當時人口還是比較繁盛的。新石器時代到漢代,泌陽原住民從無姓到有姓,應當存在某一姓氏的發源,因無文字記載,這種情況無以稽考。其主要原因是,泌陽地當楚漢交界、宛汝通衢,歷史上一度是兵家爭戰之地,尤其是南北朝時,縣境歸屬時變,戰爭頻繁,人口自然遷徙不定。唐、宋時,時局稍穩,人口增長。但到元代,由于戰爭、災荒等原因,泌陽只有四五千人,“因民力不及”,改比陽縣為毗陽鎮?梢娺@時居民已有很大部分遷出。至明代,隨著洪洞遷民及各地民眾互相遷徙,泌陽人口逐步有所增長。
    就現有的5000人以上的大姓,據其家(族)譜考證,李姓于唐代由隴(今甘肅)遷入定居。王姓多系明代自山西洪洞遷入。張姓也系洪洞遷民。劉姓為明、清兩代遷入。趙姓也多洪洞移民。曹姓于元至正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入象河上曹、下曹一帶居住。焦姓原籍弘農(今河南靈寶),明初遷居泌水南草店。陳姓于明洪武年間從湖北麻城游學至泌陽城北坡山街。韓姓于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沙河店。吳姓于明嘉靖年間從江西南昌遷至城東大吳莊一帶。官莊的王、張、湯、周、吳、李、蔡、邱、薛、楊等十八姓,俗稱十八家營,于清康熙年間由福建泉州至此,王總兵率眾候補南陽總兵之缺,誰知南陽總兵并未離任,遂解甲落戶。高店程姓于清康熙年間從山東遷入。歐陽姓系苗族,原籍湖北應山,清康熙年間遷入。
   
各姓遷入的情況,大體有以下幾種:
    (一)按照國家移民的統一部署,如明代的數次移民。

    (二)迫于生計,或游歷講學或投親靠友或做生意或討荒要飯,流落至此。

    (三)為避戰亂或避仇等遷徙至此。

    (四)婚嫁后女隨夫或夫隨女遷徙而來。

    (五)少數民族的遷入,且姓氏逐步漢化。
    有的姓氏的遷入還留下一些故事,“破鍋杜”就講的是杜姓一家自山西洪洞外遷時,弟兄三人打爛了平時吃飯的鍋,弟兄們各自帶上一片,不論到哪里,只要是對上破鍋茬,就知是一家人。代代相傳,后世子孫只需說出是破鍋杜,便知是一脈相傳的杜姓。郭集石子一帶的郭姓,遷入時專門看了山水形勢,在三座山環抱的郭集河上流立村居住。郭音如鍋,大鍋用三座山支起來燒火做飯,火旺飯香。三山支一“郭”,果然郭姓在此繁衍成大戶。銅山毛橋毛姓由湖北浠水遷入泌陽時,白云山以南柳河一帶還是荒草槲坡。“毛蠻子”于此修橋(毛橋)鋪路,立村居住。還自制出大棱石磙,開荒種地,水邊種稻,歷盡艱辛,硬是把毛橋一帶改造成有如江南的魚米之鄉。
   
二、居處
    同姓聚居。遷徙的各姓一旦選址立村,即便家業漸大,子孫繁衍成若干小家庭,也不會再遷很遠。許多是同村而居。即全村各個小家庭之間有共同的血緣關系,同姓同族。也有幾個弟兄鄰近析居成村,搬出的村莊叫新莊或小莊。祖居地為老莊或大莊;蛘叻珠T立村,以門派稱村,周圍數村都是一個家庭的人。雖不同村,仍來往密切,互相照應。泌陽這種情況很明顯。如李姓以泰山廟鄉大李莊、二仙廟、小街、羊冊古城一帶為多。禹姓以楊家集鄉大禹莊等處為多。程姓在高店鄉程店、二門莊、三門莊、八門莊、九門崗居住相對集中等。
    這種同姓聚居的情況是人類生存的需要,無論是生產生活,還是自我保護,過去民眾考慮的是“打虎親兄弟,上陣父子兵”,當然要聚居以應對自然的、社會的各種困難和問題。羊冊磚臺李魏姓清代遷入泌陽時,因泌陽處于南陽府東部偏遠地帶,山區狼蟲出沒,又有土匪禍患。為團結協作,應對各種外來災害,魏姓過到八代還不曾分家,成為當地有名的魏大戶。據傳,有一次南陽知府巡視至磚臺李,想試一試魏大戶舉家如何生活,提出隨從和魏家一起用飯,并提議全部人員都吃餃子。知府隨從和魏家人加起來近百口人,包餃子的制餡、搟皮、捏餃都是很費功夫的。魏家掌柜便把包餃子的任務分解到每個小家庭,很快讓眾人都吃到了美味的餃子。南陽知府稱贊魏家管理有方,題寫了“七世同堂”匾一塊,贈與魏家,至今保存。泌陽西部毗河王老莊王姓,繞村莊建立寨垣,族內成立武術班以保護族人,都是同姓聚居的典型。
    異姓雜居。異姓雜居的緣由大體有如下幾種:一是不同姓氏的數家由一處一同遷來境內,相約同村或鄰村而居,互為依靠。二是攜家投靠有寨村莊的親戚或大戶人家以求保護。三是佃農數姓位于莊主莊園。四是富家大戶置買田地離本村較遠,雇人耕種,并立村而稱“窎莊”。五是能工巧匠、商人術士等游歷一處,落戶安家,這種情況以城鎮為多。六是異姓朋友,結義弟兄相邀同村而居等等。異姓雜居,雖然沒有血緣族情相系,但多有結親、認親和同姓認族等親情相連。因此,數姓同村,甘苦共享,互幫互助,和諧共生。其實,境內現在大多為異姓雜居村,很少有純一姓氏的村落。
    異姓甚至不同民族同村而居、和睦相處的典型是板橋鎮百秩店;貪h同村,異俗互尊,百秩店漢民和回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結下良好的關系,真正是百秩井然的好村莊。
   
三、發展
    泌陽姓氏中人口發展各有不同。明代中葉,縣內以焦、陳、吳、李、邱5姓人口為眾。焦姓名人焦芳(明天順八年進士,吏部尚書),焦芳后代焦黃中(進士)、焦希程(進士)等,在縣內頗有影響,成為名門望族。聚居縣域和城南草店,散居官莊、陳莊、賈樓等處。陳姓有陳庭訓(舉人,南京大理寺司正),陳民志(進士,吏部考工司主事)等名人,族人聚居高邑陳洼、官莊陳樓、沙河店等處。吳姓聚居縣城附近和高邑、馬谷田、沙河店北部,代有士紳名人。李姓聚居泰山廟鄉大李莊、小街、羊冊古城,散居官莊、高店、雙廟街等地。邱姓聚居饒良街及附近村莊。到清代,境內呂、張、趙、馬、侯5姓人口發展較快,與上述5姓并稱“泌陽十大姓”。呂姓聚居賒灣、雙廟一帶。張姓遍及全縣各地,以饒良、官莊、楊家集、板橋、下碑寺等處居多。趙姓居馬谷田、春水、老河等地。馬姓居陳莊、銅山附近。侯姓以桃花店、春水、付莊、官莊、賒灣等地較集中。民國時,縣城以吳、朱、樊等姓人口為多,至今有街道名“朱家道”“樊家道”。賒灣的王姓,朱集的王老莊王姓,饒良的薛崗薛姓及沙河店的崔、韓、晁、陳等姓人口迅速增加,成為境內知名大戶。
    新中國成立后,境內歷次人口普查結果,以李、王、張、劉4姓人口居多,稱為“四大姓”,民間有“張王李趙遍地劉”的說法,即漢族人口以張、王、李、趙、劉5姓人口為多,稱為“五大姓”,據1987年對馬谷田、雙廟街、花園、象河、郭集、下碑寺、黃山口7鄉調查統計,共358姓,198163人,人口最多的是王、張、李、劉4姓。其中王姓19730人,占7鄉總人口的9.95%,張姓14332人,占7鄉總人口的7.23%,5000—9999人的有趙、陳、楊、郭、曹5姓;1000—4999人的是侯、呂、孫、吳、馮、馬、徐、韓、高、賈、禹、董、魏、龔、白、紀、宋、朱、彭、黨、丁、余、江、信、崔、苗、蘇、胡、康等姓;千人以下的320姓。

    四、現狀
    姓氏的從無到有,從少到多,形成相對穩定的狀態,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象。泌陽姓氏的發展變化,也是泌陽歷史的真實記錄。
    歷史上,泌陽有一些姓氏的人曾漂洋過海出國發展。如泌陽禹姓的一支已在南韓成為大戶。新中國成立后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人口的交流范圍擴大、遷徙地域廣泛,更是給泌陽人口的發展和姓氏增加提供了條件。在各姓人口發展過程中,。不少姓氏的人員,國內山南海北無處不在。國外遠到大洋彼岸的美國,近到與我國毗鄰的新(加坡)馬(來)泰(國),都有泌陽人的身影。同時,也有很多外地人落戶泌陽。正是這種交流,給泌陽的姓氏帶來了不小的變化。今泌陽姓氏現狀主要表現在:
    境內姓氏仍不斷增加  新中國成立以后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,人際交往廣泛。無論是大河上下,還是長城內外,甚或國際社會都有相關聯系。國內各地各民族之間、世界各國之間的通婚、交友,給姓氏增加提供了條件,更多的復姓、多字姓正漸次進入泌陽。
    以姓為親情的觀念有些弱化  舊時,同姓同族患難與共,禍福同當,認為“族有萬代,親戚三輩”,狹隘的宗親觀念比較嚴重。人類社會進步到今天,民眾的觀念得到不少改變,思想境界得到很大提高。只要是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人,不管你姓什名誰,都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景仰。交往中,異姓朋友互敬互讓、互相幫扶已成為時尚。民族不同、膚色各異的誠摯好友不勝枚舉。地球大家庭正逐步變成現實。這種全國性及至全人類的思想觀念的發展變化,昭示了人類必然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。

(責任編輯:admin)
織夢二維碼生成器
頂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發表評論
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,嚴禁發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動的言論。
評價:
表情:
用戶名: 驗證碼:點擊我更換圖片
a片在线免费观看